三、爱护青年 寄望未来
1919年,君毅先生在北京已经三年了。他平日喜交游,重友谊,加以文采斐然,故一时往来的朋辈多系当世贤达,如高一涵、陈独秀、沈钧儒、梁希、李伯申、潘大道诸人。其时,他居住的刑部街住宅,常常成为众人各抒己见,议论时政的地方。在众多的人群之中,他特别对陈独秀有良好的观感。当年7月11日,其时正值五四运动发生不久,他在写给吴虞的信中说:“陈独秀敢言敢行,其主持之《每周评论》议论精辟,叙事简洁,为全国新闻之冠。”对五四运动时期反封建、反迷信、倡民主、崇科学的主张颇表赞同。并又将吴虞的著名论文《吃人的礼教》交给大家传观,后由《新青年》发表。
“得英才而教育之”,是历来教育工作者引以为乐事的。教育旨在使学生明理、成才,担当起对人类社会的责任。作为一个教育家,爱护青年使之健康成长,那是很自然的。吴君毅先生由从事教育时起,都把与青年学生打交道引以为乐。在经历了五四运动之后的君毅先生看到了爱国青年学生勃发的热情,向旧势力斗争的决心,使他更加坚定了青年才是中国的希望的认识,下面这几件事就足以显现出对青年人的一贯爱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