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9] 《旧唐书·太宗本纪》。
[10] 《旧唐书·窦琎传》。
[11] 《旧唐书·高宗本纪》。
[12] 《旧唐书·武后本纪》。
[13] 《旧唐书·玄宗本纪》。
[14] 《旧唐书·高祖本纪》。
[15] 《旧唐书·地理志及姜确传》。
[16] 《旧唐书·阎立德传》。
[17] 《新唐书·车服志》。
[18] 《资治通鉴·二○九》。
[19] 《长安志》引《封演见闻录》。
[20] 白香山《庐山草堂记》。
[21] 《仁寿舍利塔铭》。
[22] 《历代名画记》。
第二节隋·唐实物
石窟隋代石窟之最富于建筑趣味者为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[1]。窟寺虽创始于北齐,隋、唐两代添凿颇多。其中开皇四年(公元 584 年)石窟,为天龙山诸窟中最大者。内室方约略四点三米。其前 为双柱廊。其全部布局仍与邻近之北齐石窟相似。其柱作圆形柱础风化不可 辨。柱头上施大斗及替木。其阑额不施于柱之顶端,而在略低之处,为后世 所不见。阑额之上施人字形补间铺作,其斗亦安替木以承檐榑。自廊通内室 之门,为圆券顶,券面作尖拱形。券脚承以圆柱,柱脚托以蹲兽,盖魏齐以来,常见之制也校注[5]。 龙门石窟以唐代所凿占大多数,然其建筑部分已不自崖石凿出,而采取较简易之木构,构于窟前。其较小之洞窟,仅作简单之窟室,窟外亦无木构殿屋。其中最大者,为奉先寺像龛[2]。龛镌卢舍那佛趺坐像,高八十五尺, 并尊者,菩萨,金刚,神王等。高宗咸亨三年(公元 672 年)武后助脂粉钱 二万贯凿造,至上元三年十二月三十日(公元 676 年)功毕。至调露元年(公 元 679 年)。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[3]。今崖上龛壁,尚有安梁卯孔及屋顶斜 槽痕迹。可以推知其木构在正面为大殿七间,两侧为配殿三间,其屋顶皆倚 崖作一面坡者。至于此木构之前面作何形,则无可考矣。龙门其它窟壁亦偶 有浮雕殿屋等形者,然较之魏齐石窟,则其建筑资料上之价值逊之远甚校注[6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