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“遗民”朱舜水(1600—1682)在1661年定居日本后,也向日本友人表达他的反清复明情结。他一方面控诉“清朝夷狄”“清朝无道”的种种罪恶,并向他们倾诉自己的“仇夷”心态;另一方面,他又向日本儒者阐释“变夷为华”的道理:“若以贵国褊小,为东夷,谦让不遑,则大不然……至若以风物礼仪为歉者,则建学立师,乃所以习长幼上下之礼,申孝悌之义,忠君爱国而移风易俗也。何歉焉?唯期锐志举行之。仆生于越而贯于吴,周之东夷也,摈而不与中国会盟也。断发文身,侏离椎结,以御蛟龙魑魅者也。仆荒陋不足数,然自汉以来,文物轨章何如者?今日之吴越,则天下不敢望其项背矣。”191由此可见,他是借吴越由“夷”变“华”的史例,来阐明通过文教措施达到“变夷为华”的道理。所以,他的弟子栗山潜锋(1671—1706)即认识到:“华夷何常之有?华而用夷礼,则夷之;夷而进于华,则华之,古之制也。I201这种从文化上判别华夷的观念,正好为江户幕府观察清朝提供了一个新的尺度。
日本人直接将明清鼎革称为“华夷变态”,是江户幕府儒官林春胜(1618—1680)。林春胜为江户初期著名儒学者林罗山(1583—1657)第三子,他本人曾是幕府教育和外交方面的负责人,手头上握有从长崎送到江户的“唐船风说书”(中国情报)。1674年,他听说中国发生“三藩之乱”,担心这些中国情报资料流失,于是开始将这些“唐船风说书”编辑成册,并定书名为《华夷变态》。据他解释:“鞑虏横行中原,是华夷变态也。”121他病故后,其子林信笃(1644—1732)又继续编辑此书。“华夷变态”一语表明,当时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,因为清朝代替明朝统治,已从先前的“华夏”沦落为“夷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