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亭继邺下、竹林后,成为魏晋文学人格生成的地理标识,对应着焦虑到重铸的心理流变。王羲之之前是以阮籍为代表,在政治角逐中挺身而出,力图以此达到遁世自救的士人心态;王羲之之后是陶渊明借个体生命和自然生命的高度和谐获070“青青子衿”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第三章曲水流觞上巳节取心灵世界,以保持某种张力平衡。
后世文人逸士未必都会曲水流觞,而后来者在“游目骋怀”之中不免产生对死生的感叹,面对“人与相与,俯仰一世”的人生命题时,性情有别,选择自然不同,但王羲之把“求乐”作为人之共性,并将其描述为人们遇到高兴的事,就会得到一时的满足,感到无限的愉快,甚至忘乎所以,“不知老之将至”,这显然对后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启发。《论语?述而》:“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“安”和“乐”作为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的表达方式,相互影响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法绕开的话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