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到这里,曾国藩不禁独自叹息一声道:“咳,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兵到用时方恨少呐。”
第三十一章:黯然离开
捻军一称最早源自皖北一带的方言“捻子”,指“一股”、“一伙”的意思。即,几十人、数百人乃至成千上万人,自发组织起来形成的一股股势力。不同于土匪的是,他们最早只是单纯的抱团生存而已,。也没有固定的“巢穴”,平时务农,每有天灾生存困难时,便聚在一起或抢劫、或偷盗或者贩卖私盐。不同于太平军的是,捻军没有固定的统一信仰,他们大多信奉类似白莲教的各种邪教,有的则是信奉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各种奇怪信仰,知名或不知名的妖鬼神魔都有,可能是一股“捻子”的信仰。
一股“捻子”多是由某种教派的当地小头目,或是在当地有威望有号召力的豪杰挑头拉起来的,当地有人加入他们这支“捻子”,他的家庭或是村子就能得到庇护,既可以免受土匪骚扰,也可以联合反对官府横征暴敛。同时,捻子头还会调节自己捻子队伍内部的个人矛盾,以及受自己捻子队伍保护的村庄内的村民纠纷,或两个村子之间的矛盾。因此,捻子在当地的威望极高,当地百姓都对其信服不已。因而,越是每逢灾年,加入各种捻子势力的百姓就越多,其影响就越大。
太平天国叛乱爆发后,受太平军影响,各地势力比较大一些的捻子队伍,就开始纷纷效仿太平军的组织架构,以加强内部管理和势力扩展。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后期,以及太平天国被湘军打败后,在两江地区被湘军打败的太平军残部,溃逃到皖北、山东、河南一带后,很快就和当地捻子勾结在了一块。经过合并改编,各地捻子不但人数、武器装备均有加强,也越发具有军队架构,因而也就导致其“叛军”的性质越发明显。